会员 登录 | 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工作动态  >  正文

莓香四海扬美誉 三阶跨越启新程
——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草莓产业转型升级纪实

发布日期:2025-03-21    来源:农民日报客户端
【字体: 打印

  初春时节,乍暖还寒,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早已暖意融融,一垄垄草莓苗青翠欲滴,颗颗红果点缀其间,农户们正在采摘,忙得不亦乐乎。

  作为草莓界的“后起之秀”,盐都区草莓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,成为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的举办地。这场“草莓界的奥运会”,全球最新最前沿的成果得以展现,也是世界草莓产业发展的风向标,盐都成功申办此次盛会,其声誉、影响力将再上一个台阶。
  近年来,盐都区以草莓产业为突破口,依托科技创新、品牌塑造与全产业链发展,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三阶段跨越。这颗“红果子”不仅成为盐都农业的“金字招牌”,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、助力乡村振兴的“致富引擎”,现在“小草莓”变身富民“大产业”,把盐都推向了更大更广的舞台。
  从“传统种植”到“智慧农业”:一颗草莓的“科技革命”
  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智能温室内,空着挂着小草莓,正在享受“日光浴”,一排排草莓架离地1-4米不等,错落有致。再细看,每排高架上都有一根保温管,通过热水循环,提供草莓所需的温暖环境。而基质内部还藏着两根管,用来输送水肥营养。
  “我们这里的草莓喝的是矿泉水,住的是地暖房,长出的草莓品质更好,还能更早上市。”示范园草莓基地负责人刘程媛介绍,在这里物联网实时数据,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,草莓植株整齐排列在立体栽培架上,果实颗颗饱满鲜红。
  盐都草莓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。初期以农户自发零星种植为主,品种较为单一,抗病能力差,尤其遇到炭疽病,种苗死亡率高。当时的保温技术水平低,以蜡烛、木炭为取暖途径,一旦遇到大雪等寒冷天气,可能对草莓造成毁灭性伤害。
  为推动盐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,盐都区、镇两级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,并同步积极协助申报现代农业、科技创新等项目,一批农业物联网、智能温室栽培、高架无土栽培、水肥一体化、轮作套种等新技术、新模式在盐都落地。全区草莓18米超大日光温室棚、连栋智能温控棚等高档设施占比达30%以上,建成草莓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5个。
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,从过去靠天吃饭,到现在靠技术说话,盐都区在科技支撑、政策引导下,草莓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。潘黄街道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有着切身感受,从2008年勉强种植120亩,到现在的超3200亩,户均纯收入超15万元,草莓种植技术的迭代更新,品种的抢先上市,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。
  在智慧物联网平台,实时显示大棚内的温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土营养元素含量等,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设置草莓最适宜的生长条件。“一旦大棚内的各类数值超标,在手机上就能直接操控。”董兆付说,较之传统种植模式,引入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,实现精准种植后,高架设施草莓能够实现省工40%、减肥减药50%、亩均增效30%。
  从“单一种植”到“全链发展”:一颗草莓的“增值密码”
  种苗是贯穿产业链的“第一公里”,也是决定农业质量效益的核心要素,盐都从种苗“源头”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。占地26亩的种苗育繁园是产业示范园的核心技术区,内设有现代化的温室大棚、自动化育苗系统以及组培实验室等,确保从种苗选育到种苗培育的全过程都能在最佳环境下进行。
  草莓组培中心,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种性纯、无病毒的草莓脱毒种苗,再通过引插技术繁育原种苗,1株原种苗一般可繁育出50株种苗。“现在草莓种苗每年可繁育两季,种苗不仅能满足我们本地需求,还销往浙江、云南及江苏各地,成为了拓展增收新路径。”刘程媛开心道。
  为加快草莓产业提档升级,促使产业链后移,盐都着力发展草莓种苗市场,同时在“盐都草莓”品质、品牌上下大功夫,提出了把优质“产出来”、安全“管出来”、品牌“树起来”的发展理念。
  早在2008年,该区就推动成立了盐都区草莓合作联社,动员区内兴民草莓、婧婧果蔬、国胜农场等有影响力的主体,牵头组建草莓产业联盟,吸纳中小散户参与,实行技术规程、质量标准、包装销售“三统一”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抱团作战”。推动顺丰、京东等电商平台与企业联姻,建成13个草莓电商运营中心,让盐都草莓“新鲜直通”网民的“果盘子”,草莓年电商销售额超2000万元。
  盐都强化品牌强农战略。一方面集成应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,加强质量安全监管,将全区草莓种植主体全部纳入省追溯平台管理;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领,以过硬的品质为保障,积极组织盐都草莓参加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展销会,盐都草莓亮相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、中国草莓种业大会,并在会上对盐都草莓进行专题推介,在不断打磨与推介下,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。
  据统计,“盐都草莓”品牌价值全国排位第四,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先后获得过国家及省部级金银奖项50多个,注册商标20多个,入选江苏省百优乡产,连续3年获评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共品牌,年产值已超10亿元。
  从“农业单品”到“农旅融合”:一颗草莓的“跨界效应”
  春日里,郭猛镇杨侍村国胜家庭农场里,游客三五成群,提着篮子穿梭于采摘园,品尝新鲜草莓,体验田园乐趣。“周六日游客量达到顶峰,有五六百人的接待量。”农场主潘志鹏说。
  “不仅吸引大家过来采摘,更要把客流留在当地,让消费者愿意把钱袋子打开,在这消费。”郭猛镇农村办公室副主任郭大林介绍,当地将草莓种植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建设民宿、温泉,通过挖掘非遗、展示知青老物件打造新旅游场景、网红IP打卡点,建成“周末微度假、乡村休闲游”首选目的地。
  坐落在学富镇周伙村的草房子乐园,是以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经典作品《草房子》为背景的乡野童话主题乐园,给周伙村带来了不少客流。而周伙村党总支书记李天庆近半年忙着开展草莓采摘园运营。他说,有了新的草莓园,既能丰富业态,又能助农增收。
  他们的想法与盐都区坚持以农促旅、以旅兴农的发展思路相契合,盐都区近年来以草莓节庆为媒,不断扩大盐都草莓品牌的影响力。已连续举办十余届盐城草莓文化旅游节,承办第九届世界草莓大会中国分会活动,并成功拿下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举办权。
  草莓节不仅是味蕾的狂欢,也是一次文化输出、产业联动。目前全区草莓产业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,直接收入2亿元,新民、泾口、三湾等草莓特色村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,杨侍村、仰徐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,“草莓+旅游”模式,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民宿、农家乐,形成了“一产接二连三”的融合效应。
  在盐都,草莓已不只是“草莓”,更是一张名片,一个媒介,把盐都推向更大更广的舞台,也为盐都带来更多机遇。
 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,从传统农业到智慧经济,盐都草莓产业的三阶跨越,正是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。在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下,这颗“红色宝石”正熠熠生光,成为盐都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。

相关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