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菜赔、买菜贵,市场走入流通怪圈(今年这个球菜就种起来没人要,都砍到田里了);
避免“要命”的菜价,专家纷纷出招(最根本的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要求,第一是产品要标准化,第二是生产要组织化,第三是流通要一体化,第四是销售要竞争化。)
敬请收看本期节目——《揭开“种菜赔、买菜贵”迷局》。
【演播室主持人】一边是农村蔬菜收购价“跳水”,一边却是城市零售市场菜价“高企”。最近一段时间,全国一些省市出现“种菜赔、买菜贵”的迷局,在“菜地”和“菜摊”的供应链两端同时出现的这一怪象,暴露的究竟是哪一个环节的问题,一起来看记者的调查。
【解说】张昌弟是浙江瑞安莘塍镇的种菜大户。和往年一样,他今年仍花去很多时间在120亩菜地里种了卷心菜和花菜,然而进入4月份,当地菜价猛跌,张昌弟辛辛苦苦种的这些菜价格低到每斤1毛钱都无人问津。为了不耽误下一季作物的种植,张昌弟只好狠心把地里的卷心菜一毁了之。
【同期】浙江省瑞安市莘塍菜农 张昌弟:今年这个球菜就种起来没人要,都砍到田里了。
【解说】连日来,不断下跌的蔬菜价格令各地菜农苦不堪言。5分钱一斤的大白菜,8分钱一斤的卷心菜,一毛钱一斤的芹菜……短短几个月里,一些省市部分品种蔬菜收购价如坐“过山车”一般大跌或滞销。
【同期】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菜农 陈业全:(记者:那你有没有估算一下,像你这几亩地损失有多少?)损失差不多1万块。原来是1块多钱的时候,谁都抢着买,现在没人了,送给他们都不要。
【同期】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北坡西瓜种植户 温壮雄:(记者:平时像这个价格是多少?)平时这样的瓜价格是1块多,起码是1块8到2块钱这样,今年是8毛到9毛钱这样,成本都不够,亏多了。
【解说】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明山庙芹菜交易市场,菜农王丰阁告诉记者,去年芹菜价格同期能卖到每斤五六角,现在8分钱一斤都不好卖,每亩芹菜只能卖1000元左右,而不算人工,成本就高达2000元,菜农损失惨重。
菜价的下跌已使部分菜农有无法承受之痛,然而在超市、农贸市场等蔬菜供应链的另一头,消费者对菜价变动并无明显感受。
【同期】市民:(记者:您觉得菜价跟以前比的话?)那跟以前比,肯定是现在贵。像以前黄瓜一块钱二斤,西红柿二斤,现在哪儿有,现在西红柿都小的两块五,大的基本上都三块多。
【解说】一斤芹菜,在田间地头跌到每斤一毛钱都无人问津,可到了市区里的超市,它摇身一变,以每斤1块钱的高价售出。从产地到零售市场,芹菜的价格为何能涨10倍?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?
【同期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聂辉华:我们说菜贱伤农很大的原因是因为,大家都多生产了,导致不好卖了,还有就是天气不好了,天气不好导致质量下降,质量下降也就是大家不愿意买了。
【解说】专家聂辉华表示,“种菜赔、买菜贵”的迷局背后隐藏的更大症结是,从“菜地”到“餐桌”过程中,存在着“流通强势、生产弱势”的潜规则,高企的物流成本、中间环节多且层层加价、销售成本上涨、农超对接困难等,共同导演了这个“种菜赔、买菜贵”的怪象。
我觉得这一方面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流通环节的问题。流通环节层层加价,垄断的环节越来越多,最后价格越来越高。我自己做过一个测算,一个正常的商品每多加一个环节,它的最终的销售价格相对于最初的成本价格来说,要上升50%。也就说每多加一个环节,要多增加50%(的价格)。这样的话如果三个环节,正常情况下是加三个环节,比如说农民生产出来,卖给经纪人,经纪人卖给批发商,批发商卖给了零售市场,包括超市,最后到了消费者手里。前面四个环节导致这个最终的价格跟最初的价格,至少最终的价格要是最初的价格的两倍。
【解说】来自哈尔滨的货主王先生常年往来全国各地经销蔬菜,今年他来到河南中牟已有两三天,至今没找到合适的运输车。他说,往年330块钱一吨就能运货的车,现在涨到350、360块一吨都不愿跑。
【同期】哈尔滨市蔬菜经销商 王先生:再说我们年年搞这个,从郑州到哈尔滨,有吨里数的都有,我们都知道一吨多少钱,到那儿去多少钱一吨我们都有数。太贵了我们跟哈尔滨的没有差价了,我们不能走,如果有差价我们就走。
【解说】潘发华是安徽省合肥市周谷堆市场中一个经营户,对于长期从事大葱销售的潘发华来说,中间环节的成本是他最难以消化的。
【同期】安徽省合肥市周谷堆市场经营户 潘发华:它的整体环节太多了,你像人工费、加工费、加上运输,现在油价这么高,运费也那么高。所以它这个环节(成本)节节高,到市场的价格就不低了。(记者:像您销售的大葱中间环节费用它应该在成本里能占多少?)中间环节的成本就要占到60%。(记者:那么多?)嗯,现在的大葱我们找人加工,加工就摊到5分钱一斤,运输就要加两毛,一两毛钱的高价,还有场位费,人工的吃喝费路费,一天来了也不是一天就卖掉了。
【解说】就这样,农民的菜价一跌再跌,市场上的菜价却居高不下,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菜价下跌了多少。对此,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分析认为,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受,而价格上涨将由消费者消化。
【同期】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卫国:我们近年来流通环节很多,那么我们在这个流通环节里面就要重点考虑链条越长、环节越多,最后落到菜农身上的利益越少,很多的利润被中间商盘剥了。
【解说】因此专家认为,要通过减少流通环节等措施保证“菜贱不伤农”和“菜贵不伤民”。
比如说最盛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冷链物流,从产地直接到超市,这样就可以给生产者和菜农本身带来最直接的利益,减少了中间成本。
我觉得长期来看,最根本的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要求,第一是产品要标准化,第二是生产要组织化,第三是流通要一体化,第四是销售要竞争化。如果能做到这四个“化”,我觉得大的问题就解决了。
【解说】合肥周谷堆农产品交易市场工作人员李涛认为,打破“种菜赔、买菜贵”的怪圈,除了减少流通环节,还需要政府部门多管齐下。
【同期】合肥周谷堆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部部长助理 李涛:政府一个是扩大投入,特别是棚内,引导农民种一些反季节的、或者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蔬菜;第二个是不是能够有一些政策性的引导,它是有序地、规模化地生产。
【解说】面对蔬菜难销的窘境,在一些地方,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农户们也开始想办法自救。合肥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生产生瓜为主的生产合作社,目前这家合作社有20多家农户,150亩土地,日销售生瓜在15000斤左右。记者在市场里见到了合作社里负责销售的农民——彭家林。
【同期】安徽省合肥市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 彭家林:去年5月12的时候还卖1快2,现在就卖到5毛。(记者:5毛钱里面成本大概有多少?)成本大概在6毛。(记者:就是说现在还是在低于成本价销售?)对对,那是肯定的,现在肯定还是亏本。(记者:那为什么亏本还愿意走量呢?)这个东西新出来必须要走,不走又吃不了,肯定要卖,再便宜也要卖啊。
【解说】彭家林说,就抗风险来说,合作社由于有国家补助款,所以抗风险能力比分散的农户要强很多,他所在的合作社,每年年底都有近三万元的国家补助。
合作社好在就是集体如果有个量就可以走,如果这个市场卖不掉,可以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卖。如果你一家一户千斤的,你到什么地方去卖呢?我合作社整个一车拉过来,它(价格)巧贵都能卖掉,就是能流通。
【演播室主持人】农民种菜赔钱,市民买菜不便宜,看来要打破蔬菜流通环节出现的这个怪圈,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个考验。这不仅需要从源头上实现供需信息对接,增强菜农定价的话语权,还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城市蔬菜直销点等手段缓解蔬菜流通负担,通过专业化、集约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。好的,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,再见!